論砲兵 On Artillery
著者:Bruce I. Gudmundsson 譯者:庸庸老師(PzGrenadier)
第八章 孤獨的砲兵
雖然事實符合了原先準則與戰術的預期,德軍1939年在波蘭的勝利還是被外界視為是來自於數量與科技上的優勢──大量現代化的裝備擊敗了裝備數量上都居於劣勢的波蘭人──但當德軍在戰場上擊敗法軍的時候,這樣的解釋就不成立了。在利用傳統方式計算軍事力量的時候──計算人頭數、師級單位數或計算戰車、飛機及大砲的數量──在法國戰場上同盟國與軸心國的實力旗鼓相當。德軍的勝利並非來自於現代化的裝備或數量,而是來自於運用這些裝備的方式。同樣的理由也可以解釋1941年夏天到秋天德軍面對數量龐大的紅軍時驚人的勝利,這個雖是個不完全的勝利,但與德軍在西線六週的勝利相較,1941年的成功可說是德軍在二次大戰的最高潮──無論是在擊敗的敵人數目上、在突破的障礙數量上、在佔領的土地面積上都遠遠地超越了1940年在法國境內的成就。
1941年德軍在東線部分勝利的結果與1914年德國人部份勝利的結果相當類似──把所有勝利的機會都寄望在本身傑出的運動戰能力中,卻同樣不幸地以一連串靜態陣地終結了這個希望──但這一次德國人要守的陣線更長,而能運用的兵力更少。當戰爭停滯而德軍傷亡,尤其是步兵單位傷亡日益增加的時候,能用來守住這條從北極海到黑海的防線的兵力就愈少。
在三年間德軍利用一連串的權宜之計來延緩東線上那不可避免的崩潰,其中之一是實驗性的「火力旅」──由少數完全摩托化單位組成,作為薄弱防線後方救急的滅火部隊。另一個是愈來愈倚賴大量的集中火力,當希特勒下令不准退卻的時候,防衛東線德軍據點的壓力就大部分就落在德國砲兵肩上。與一般人認知德國裝甲部隊肩負東線防衛主要責任的情況不同的是,大部分當紅軍突破德軍步兵用機槍與反戰車武器構築的抵抗線時,真正能遏止蘇聯人繼續前進的是德國砲兵。
德國砲兵在東線所使用的戰法可以大德意志師砲兵的口頭禪來說明:「多點火砲,幾發砲彈,突然打在同一個點上」。這種以「單一點」當作目標的方式大幅簡化了火力管制程序,只要事先把地圖上各個目標編成一個一個代號,在需要火力時只要簡單發出目標代號就好。這種射擊方式不進行「試射」,而每一門收到命令的火砲鎖發射的第一發砲彈就是「效力射」──雖然這樣的做法會讓每門火砲射擊的準確度下降,但這樣正好避免了當所有火砲對準單一座標射擊時落彈過於集中的問題;因為每門火砲射擊時的誤差,正好可以在目標座標週遭行程一整片彈幕。所有的砲兵都知道,第一群砲彈的威力最大,這樣的作法──第一次齊射就是「效力射」──通常都可以逮到沒有心理準備的敵人,可達到最大效益,同時也可以在使用最小彈藥量的情況下達到最佳效果。
德國砲兵在穩定東線戰局上的成就,在德軍砲兵數量上明顯居於劣勢的情況下更為傲人。德軍在二次大戰前兩年中快速擴充步兵師規模的結果就是各師砲兵團實力下降,戰前每個步兵師有兩個砲兵團──3個105榴砲營、2個150榴砲營──1939年9月動員時每個步兵師就只剩下了一個150榴砲營,從每師中抽離的一個150榴砲營合組成德軍砲兵預備隊。在法國戰役後這些榴砲營在經過摩托化後,編入了新成立的各個裝甲、摩托及步兵師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德軍步兵師只剩下由3個105榴砲營與一個150榴砲營組成的砲兵團,而第二線的步兵師甚至只有105榴砲營沒有150榴砲營,而那些參加了1939年與1940年戰役的裝甲師原本只有兩個105榴砲營,在1940年秋天時都獲得了一個重砲營。(有的裝甲師獲得一個150榴砲營,有的裝甲師的重砲營則是由一個100公厘加農砲連與兩個150榴砲連混和編成。)
當1943年德軍重新編組步兵師時,步兵師砲兵團的戰力被進一步削減;在表面上單位編制與數量都沒有改變,但每個砲連中火砲的數量由原本的4門減少為3門。而即便如此,各步兵師在長期投入戰鬥後,實際上要能夠達到每砲連3門火砲的編制都很困難,因此在二次大戰的後兩年中,德軍步兵師實際可用的火砲數量都在27門以下。相對來說美軍步兵師在師砲兵團中有36門火砲,另外還有非師砲兵團所屬的36門火砲;英國步兵師有72門建制25磅砲,另外每個步兵師通常還配屬有一個擁有16門重砲的獨立砲兵團。
在快速擴張步兵師數目時,德軍砲兵所受的另一個內傷很不明顯但後果嚴重,原先每個德軍步兵師中都設有一位砲兵指揮官(Arko)及一個觀測單位。(觀測單位包含了一些營級與聯級單位,如:補給、射擊計算、地圖製作、氣球觀測以及最重要的音響火光測距單位。)有了這些指揮官與輔助單位的協助,步兵師平時可以有效遂行各種師砲兵作戰任務;當師成為「重點」時,也可以同時指揮大量配屬或加強到步兵師中的砲兵單位。當德國陸軍所擁有的合格砲兵指揮官與觀測單位數目僅夠在每個軍中配置一組時,德國人通常就藉此成立一個臨時性的軍砲兵指揮部。
好在德國砲兵一直堅持著他們在組織與作戰上富有彈性的傳統,因此雖然在某些場合德軍會以Arko及觀測單位為核心,直接在步兵軍底下組成砲兵群來執行反砲兵戰鬥或其他任務,但大部分的時間則是利用Arko「流動」的特性,組織各種非師屬砲兵單位來編組砲兵戰鬥群來遂行各式各樣的戰鬥任務。
這種喜歡依據不同戰鬥需求來彈性組織砲兵單位與砲兵指揮單位的傾向也出現在各師砲兵團中。如果在戰後捕獲的各種德軍文件可以作為佐證的話,可發現德國砲兵們將自某個師砲兵團中建制砲兵營抽調去給另一個師的砲兵團,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當某個砲兵團所有的砲營都被抽走時,甚至這個砲兵團指揮部也會被整個抽走去執行另外一項任務──去指揮由非師屬砲兵單位或由其他步兵師借來的砲兵營所組成的砲兵群。
在重要的作戰行動中,例如在1940年攻擊La Ferté附近的馬其諾防線時,在1941年月過蘇聯邊界時,在1942年攻略Sevastopol時,或當1942年Orsha重要鐵路交會點防禦戰時,德國砲兵在數量上與任務組織上的表現都令人讚賞。以在La Ferté的作戰為例,德軍集中了259門火砲──3個210重榴砲營、3個100加農砲營、1個150加農砲營、6個150榴彈砲營、9個105榴砲營及1個88砲營──外加3個Nebelwerfer火箭連在第7砲兵指揮部(Arko 7)指揮下組成一個特遣隊。而這麼大量的火力只是用來支援一個戰鬥工兵連。(另外有一個步兵團負責掩護。)
要集中這麼大量的火力代價就是,德軍必須盡一切可能地從各個不那麼重要的方面收集火砲。在東線上,大部分的德軍師在多數時間中都只能運用遠少於原本建制數量的火砲。在榴彈砲數量不足又缺乏彈藥的情況下,德軍採用一系列的方法來節約砲兵的使用。最重要的一個方法也是最傳統的方法:增加步兵的「口袋深度」。
這個方法在兩個原因的支持下顯得簡單可行,第一個是到了1943年時德軍步兵單位在長年耗損下,每個步兵師減少了三分之一的步兵營數量,因此自動地提升了迫砲、步兵砲、反戰車砲與重機槍等重型武器對步槍兵、輕機槍兵的比例;第二個是步兵單位所使用的迫砲──德軍長期使用的81迫砲與新近從蘇聯抄襲來的120迫砲──在生產與彈藥補充上都非常容易。
另外一種提升步兵戰鬥火力的方法是利用突擊砲──這種無砲塔卻擁有重裝甲與重火力的車輛,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所謂的「步兵戰車」──為攻擊中的步兵提供有效的直接火力支援。事實上突擊砲這種武器在兩次大戰期間最重要的推動者是曼斯坦將軍,他從傳統的騎兵砲兵觀念中鼓吹這種武器,而非是拿突擊砲來當作1930年代晚期到1940年代初期流行的「附有履帶的碉堡」的替代品。
從騎兵砲兵的觀念來運用突擊砲需要更高度的技巧,而這樣的技巧在防禦性戰鬥中更能展現出卓越的價值。操作突擊砲的砲兵將校們重新發揚了「側射」的理念,他們不喜歡把突擊砲部署在陣地中,而是先把突擊砲隱藏在不易受敵人注意的地點,直到敵人前進到某一程度後,再突然衝出攻擊敵軍暴露的側面,或直接由敵人後方攻擊。
儘管努力去尋求解決之道,重型步兵武器與突擊砲都無法完全取代數個輕重榴彈砲連集火射擊的威力。事實上,集中火力射擊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每次德軍可以辦到的時候,更顯現在一個德軍希望不要倚賴砲兵射擊的重要時刻。在1943年上半年,德國陸軍總部決定在前線進行一項實戰實驗,來測試一種新型火力型態的師級編裝。這個實驗師是利用原本在1942年底的戰鬥中遭受沉重打擊的第78步兵師殘部編成,新的番號是「第78突擊師」。
組成突擊師的基本單位是突擊團,雖然第78突擊師是由第78步兵師改編而成,所屬的3個突擊團也是由原本的單位上建立起來,新的突擊團卻不算是步兵單位。在大量配備反戰車武器及專屬的砲兵營後,突擊團是一種全新的單位。每個突擊團的第一營是「突擊營」,擁有4個重裝備的突擊連(每連有18挺MG42機槍、兩門81迫砲)以執行傳統步兵任務,另外每個突擊連還有6門75反戰車砲,除執行反戰車任務外也擔任傳統伴隨砲兵直接火力支援任務。
第二營是由9門105榴砲組成的野戰砲兵營,這個營雖然是從原本第78步兵師砲兵團中產生,卻不是主要執行步兵團直接支援任務。在德軍高層的計劃中,在突擊團主要是把這個砲兵營彈性運用在支援突擊營或個別突擊連戰鬥任務。更多的火力來自於類似舊式山地步兵營或輕步兵營中的「重步兵連」,這個連中有4門步兵砲(2門75步兵砲、2門150步兵砲)、6門81迫砲與8挺MG42重機槍。
雖然大部分的野戰砲兵被打散到三個突擊團,師屬砲兵團規模還是不小。在原本第78步兵師砲兵團指揮部指揮下,新的砲兵團包括了一個150榴砲營、一個有30兩突擊砲的突擊砲營(第189突擊砲營)、一個高砲營(第293高射砲營,包括兩個88砲連與一個輕高射砲連),另外還有一個重迫砲營,擁有36門120迫砲。
不希望把第78突擊師火力集中的意圖在該師組成後不久的一次兵棋推演中展露無疑。該次演習的題目是針對莫斯科西方160公里,Rshew東南方的丘陵地帶發起有限目標攻擊。攻擊的目標是奪取紅軍佔領的高地,該高地是蘇聯人佔領的一個橋頭堡,崁入德軍陣線形成一個突出部,並可俯瞰西南方重要的鐵路。
作戰計畫是兩個師以V型同時發起正面攻擊。雖然兩個師都由其他師與軍借來了不少砲兵增強火力,但主要的攻擊重點落在第78突擊師上。在所有14個可用的砲營中,第78突擊師得到了9個,另外的第216步兵師得到5個。
就第78突擊師而言,師重點方向的突擊團由全師三分之二的120迫砲與突擊砲加強,同時獲得了絕大多數的砲兵火力支援──9個砲兵營中的7個,包括該團建制150榴砲營、該師150榴砲營及所有5個借來的砲營都用來支援該團──而另外兩個突擊團建制的105榴砲營則各別支援原單位作戰。
在火力計畫中要求各砲兵單位不得在突擊部隊躍出前開火。「奇襲」重點突擊團團長在命令中寫到「是通往勝利的唯一道路。」砲兵單位還是準備好了支援計畫,但是必須等到突擊團團長下令才可以開火。團長計畫在突擊部隊即將抵達紅軍防線的瞬間,才利用短暫而猛烈的砲火粉碎敵軍抵抗。
通訊網路由突擊營、團與團砲兵營間的有無線網路構成,而團砲兵營與其他所有支援砲兵營間則由一個任務編組的指揮單位聯繫。最關鍵的特色是由第78師砲兵團指揮部來進行所有支援作戰中9個砲兵營的作戰管制。這個指揮部同時擔任突擊團的幕僚單位並籌組火力計畫。
雖然在這次兵棋演習中已經有了許多的人為操作,但還是顯示出了把砲兵營放到突擊團裡面有很多問題。首先這種作法嚴重影響團長指揮作戰的能力,團長在演習期間不斷為了部署陣地與補給問題疲於奔命;其次,把砲營放在突擊團中讓火力集中作業更複雜,而為了要有效進行火力協調,還是得把砲營回歸到砲兵團指揮部掌握,這讓砲營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該營由上級步兵指揮官管理、卻接受砲兵指揮官命令。
這些問題在第78突擊師于1943年冬天投入戰鬥中更為明顯,在該師是凸執行某些攻勢後,於1944年3月的報告中,該師師長建議把原本建制於突擊營中的105榴砲營都回歸到砲兵團之下。師長也同時建議把突擊砲營從砲兵團中移出,成為師長的直屬部隊。
改組過的第78突擊師砲兵團與其他德軍師級砲兵團差異不大,包括一個指揮部、一個重榴砲營與3個輕榴砲營,唯一的差別是第78突擊師砲兵團保留了她的高砲營,而他們的88砲證明在實施間接射擊時的威力也相當不錯。
第78突擊師企圖在不集中超過一個砲兵營火力下進行戰鬥的實驗結果,對德軍的下一階段大規模實驗性師級單位編裝中產生重要影響。相較於第78突擊師的實驗目的在於測試一種完全使用直射火力的編裝形態,新的第18砲兵師則是實驗大規模集中曲射火力的編裝。在紙面上第18砲兵師由9個砲兵營組成,其中一個是完全履帶自走砲砲兵營。
德軍陸軍總部最初的概念是要籌組一支可以「形成重點」的武力,利用第18砲兵師來機動支援軍級單位以達成決定性戰果。由於是作為機動火力預備隊使用,必須有能力迅速地在東線上移動,因此第18砲兵師是完全摩托化的;要做到這點也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一個裝甲師中所有的裝甲、擲彈兵及戰鬥工兵等單位移出,再加入6個砲兵營就可以了。而為了有效指揮這麼龐大的火力,德軍在第18砲兵師中也設置了一個實驗性的火力管制連(Feuerleitbaterie)。
火力管制連可以說是法軍「火力管制中心」(poste central du group)的放大版,在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幾乎不限人數的觀測人員編制下,火力管制連可以迅速地協調18個射擊單位(無論是砲營、砲連、單砲等等各種大小的射擊單位)作戰。如同他們法國同業的功能,火力管制連可以大幅簡化砲連指揮官間的協調作業;相對地這樣的做法也會大幅降低砲連指揮官對當前戰場諸般狀況的掌握。
好在德國人只是把火力管制連當成是傳統砲兵戰鬥指揮程序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傳統程序,所有由第18砲兵師管制的砲連還是保有自己的觀測所、觀測官,以及所有讓砲連指揮官保持注意戰場狀況,並隨時依戰況下達戰術命令的作戰程序。各級單位的傳統觀測單位及作業程序仍然在各連、營、團作戰時使用,只有當要快速集中師級以上火力時才由火力管制連接手。
德國人在火力管制連上的創新並不只是在組織型態上,更重要的是德國人引進了一台電子計算機與一連串的電子設備來構成火力管制連的大腦。這個計算機不但可以紀錄各個砲兵單位位置,同時可以迅速地將戰術命令轉換為各單位所需要的方位、距離、彈種、引信、射擊數量等資料。以當時德軍的作業水準,在接獲命令後5秒內,火力管制連就可以將諸元透過電傳打字機,以文字方式傳送到各射擊單位。
除了傳統各連、營、團本身的觀測所與觀測官,第18砲兵師火力管制連也有自己的裝甲觀測單位,他們使用攜帶無線電的觀測官,或是由突擊砲掩護的裝甲車輛進行觀測。火力管制連觀測的結果直接送交師部,以讓師長掌握全般狀況。另外火力管制連的觀測人員並不像連、營、團觀測人員,是由士官或是資淺軍官擔任,火力管制連的觀測官都是由曾任砲兵連、營長的資深軍官擔任。而由於這些觀測官們的豐富戰鬥經驗,他們被授權可以指揮從單一火砲到全師9個砲營的射擊火力。
從淵源上面看,這些裝甲砲兵觀測官扮演的腳色非常接近1918年時砲兵聯絡官的腳色。他們不屬於特定的砲兵單位,卻可以指揮區域中所有的砲兵單位戰鬥。在無線電技術的協助下,這些裝甲砲兵觀測官不但比前輩更靈活,也更可以指揮附近區域中所有可能參與射擊的砲兵單位。而在演習中發現,當同時派遣二到三組裝甲觀察官執行任務時,可以在一組進行觀測、兩組躍進的情況下,充分掌握戰場狀況,不但可以隨時提供火力支援,更可以隨著裝甲部隊快速前進的步驟,隨時隨地提供火力支援。
在反砲兵作戰上,第18砲兵師有一個建制的觀測營,相較於其他附屬在軍的Arko之下的觀測營,這個營具有三個重要的任務:第一、此營負責藉由監聽、觀測所及氣球部隊,建立完整的情報網路;第二、無論火力管制連是否控制全師火力,觀測營都必須隨時提供各連、營、團級單位最新敵情、戰術、氣象、地形等資訊,以便各級單位實施反砲兵戰鬥;第三、觀測營負責管制全師反砲兵戰鬥,此營不僅要提供各營、團在當前戰鬥地境中敵軍砲兵單位位置,也負責全師反砲兵戰鬥的作戰指揮。
當第18砲兵師被指派接受某Arko或某軍觀測營指揮時,第18砲兵師反砲兵戰鬥由該Arko或觀測營指揮,如此一來可讓第18砲兵師本身的建制單位可以專注於在瞬間集中大量火力於戰鬥的決勝點上。事實上第18砲兵師本身的能力並不比任何一個軍所有的砲兵在Arko指揮下的戰鬥力來得強,只是第18砲兵師擁有火力管制連及觀測營等直屬單位,可以更有效地與艱苦的步兵單位協同作戰。
編組第18砲兵師時德軍在東縣惡劣的情勢,不僅無法讓這個實驗單位滿編,也沒有時間好好訓練這個單位執行新的戰術。1943年11月當第18砲兵師成軍時,紅軍也發起了大攻勢。如同許許多多1943年新設立的單位一樣,訓練到一半、裝備人員均未到位的第18砲兵師也急急忙忙開上火線,去堵住德軍在東線上的大缺口。在完全沒有步兵單位的情況下,第18砲兵師觀測營、高射營及其他任何不隸屬於砲連的人員,都被拿來當純步兵使用,甚至連已經報到的17個砲連中(正常編裝下應該要有24個砲連),9個也被抽出給其他步兵師。這樣的結果是雖然第18砲兵師有著「師」的番號,但實際上不過等同於一個步兵師砲兵團加上些七零八落的臨時步兵單位組成的怪單位。
在官兵奮勇抵抗兩個月後,第18砲兵師終於為裝甲部隊解救,一方面有機會可以喘息一下,也藉此依著原先目標重組整個單位。在接受步兵軍指揮並躲藏在步兵師後方的情況下,第18砲兵師終於可以顯示出該單位在指揮砲兵戰鬥上的優異能力,同時指揮16到17個砲營戰鬥(9個砲營是第18砲兵師本身的建制單位,另外7到8個則是周遭步兵師的砲營)。在裝備短缺的現實下,這階段第18砲兵師在編裝上持續進行調整,原本的3個「混合」重砲兵營被3個純砲兵營──兩個輕榴彈砲營與一個100加農砲營──取代,另外有5個輕、重型榴彈砲營則由原本每營3連、每連4砲,重組為每營2連、每連6砲。
讓每連戰砲數增加,可以有效減少每個砲兵營中三分之一的人力,卻不會影響全營火力;同時也可以讓火力管制連在有限的通聯能力下(每次指揮18個射擊單位),一次指揮更多的火砲射擊。但是編裝變大的缺點是砲連陣地更大、尋找適當陣地更為困難、進入佔領陣地時間更久,同時每個營所能夠掩護的正面更短──不過好在第18砲兵師不是部署在第一線的單位,這個問題不若發生在裝甲師或步兵師時那般嚴重。在這樣的條件下,第18砲兵師的砲連愈來愈被當作是支援性武力使用,而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當作獨立的單位運用。
就在第18砲兵師慢慢愈來愈熟悉她的腳色時,原本孕育她的環境已經改變了。在1942到1943年期間紅軍主要攻勢的正面寬度大約在10公里上下,因此德軍只要能在這個寬度內集中15個砲營左右的火力,就可以有效遏止蘇聯人的進攻。但到了1944年紅軍攻勢正面寬度增加到了20公里,讓德國人需要更多的砲兵才能堵住這麼大的缺口;另外受到火砲射程的限制,佈署在突破口兩側的德軍砲兵已無法射擊到突出部中的每一個角落,而要指揮散佈在突出部兩側的砲兵單位進行集火射擊也更不可能。因此到了1944年2月,第18砲兵師實際上已經把各個砲兵團拆開使用,讓想要同時集中全師火力的念頭實際上變得難以達成。
在1944年春天的激戰後,第18砲兵師在1944年7月解散,而原本的單位則用來籌組下一階段砲兵實驗單位──模組化結構的裝甲砲兵旅(Heeresartilleriebrigade)與砲兵軍(Artilleriekorps)──這些單位可以任意組合,並由「流動的」砲兵指揮部指揮。這種砲兵旅由4個砲營構成,砲兵軍則由6個砲營組成。在這些獨立砲兵單位中使用五花八門的武器,包括大量的高射砲及各種各樣俘獲的火砲。而被指派來指揮的「流動的」砲兵指揮部可以是軍的Arko、軍團的Harko,或是直接由集團軍砲兵總監(Generale der Artillerie)指揮。
除了火砲之外,這些獨立砲兵單位也擁有大量的多管火箭。德製各式多管火箭原本設計是拿來當煙幕發射器使用,東線開戰後德軍一直受到蘇聯多管火箭的打擊,因此到了1944年德軍終於大量配發了高爆彈頭的火箭彈。雖然準確度遠遜於火砲,但多管火箭可以瞬間投射大量火力,因此當需要在某一點上投擲大量彈藥時,多管火箭是比火砲更適合的武器。1944年德國人也籌組了多管火箭旅,每個旅有124具發射器,每個發射器有6根發射管(Nebelwerfer),在齊射時可以同時發射744發彈藥,相對來說第18砲兵師旗下9個砲營,每次齊射只能發射108發彈藥。
在東線奮戰三年之後,1944年在法國與比利時境內的德軍可以輕易地集中大量火力來對付盟軍,而當1944年冬天希特勒下令發動突出部之戰時,在亞登森林的德軍有機會在英美聯軍身上測試他們的戰術。在這次攻勢德國人集結了1,001門輕型火砲(75、88到105榴彈砲)、639門重型火砲(100公厘口徑以上的加農砲與120口徑以上的榴彈砲)以及957具火箭發射器。
1944年冬天西線美軍砲兵的武裝與德軍差異不大,美國人使用105公厘口徑輕型榴彈砲,與155公厘重型榴彈砲──比德國人的口徑稍微大一點──雖然美軍沒有100公厘加農砲,但有與德軍150加農砲匹敵的155公厘加農砲、與德軍210榴彈砲匹敵的8吋榴砲。
儘管在武器口徑上相當類似,美軍砲兵在戰術戰法上與德軍的差異,就如同德軍與法軍之間的差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美軍在1917年準備參加歐戰時,他們是在法國人的協助下把陸軍武力更新到廿世紀的標準。法國人協助美國人建立起美國遠征軍,不僅派出教官訓練美國軍官,也把所有法國準則直接翻譯成美國陸軍準則,甚至美國直接把動員來的新單位直接交給法國指揮,以彌補美軍欠缺高司作戰經驗的缺陷。
在這樣的情形下美國砲兵簡直就是法國砲兵的翻版。美國砲兵不像他們的步兵、騎兵單位,在內戰與美西、美墨戰爭中形成一定的傳統,準備投入歐戰的美國砲兵根本是一支憑空建立的武力,無論在裝備上、訓練上、戰術上、準則上都是一片空白。而當美軍完全使用法製火砲為標準配備後,除了國籍與語言不同,外人很難分辨美國砲兵與法國砲兵間的差異。
法國砲兵對美國砲兵的影響持續到1930年代,雖然美國軍械署在吸取一次大戰經驗後努力研發他們所謂的「理想」火砲──75公厘與105公厘口徑榴彈砲──美國陸軍步兵師的砲兵團看起來還是跟他們的法國祖師爺很像──每個兵師有兩個砲兵團,一個由3個75速射砲營組成、另一個由兩個155榴彈砲營組成。美軍所使用的火砲多半是由原本的法製武器改良而來,而重砲兵所使用的155榴彈砲與155 G.P.E.加農砲則根本是由法國進口或是由法國人授權生產的。
美軍當然不會忘記模仿法國人的「火力管制中心」(poste central du group)戰術,從1935年起美軍就在奧克拉荷馬州希爾堡(Fort Sill)的美國砲兵學校研究所謂的「營火力指揮中心」,到了1941年他們已經發展出一系列的方法與計算工具(如:計算尺、圓形圖板),並有效地整合到美國砲兵的戰鬥流程中;同時美國砲兵學校也在「營火力指揮中心」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同時指揮3到5個砲營的作戰技巧。
雖然這些技術都發展得相當成熟,但美國砲兵還是在他們法國導師1940年的失敗上努力突破。在20年週期性的「德國恐懼症」影響下,德軍在法國的勝利讓美國砲兵不希望也不願意在現有的武器與戰術下投入二次大戰。事實上當1941年底美國宣戰時,美國砲兵軍官們還在為了步兵師砲兵團的編裝表爭論不休。最多人接受的方案是每個步兵師砲兵團包括了3個新型105榴彈砲營、2個155榴彈砲營;另外的提案則是主張由105榴彈砲作為步兵師為一的火砲,取代過去所有的75速射砲、75山砲、105榴彈砲與155榴彈砲。
最後定案的編裝表(1942年上半年師砲兵編裝表,1943年中期軍砲兵編裝表)相當大程度參考了德國人的作法,在步兵師砲兵團中有3個105榴彈砲營與一個155榴彈砲營,每營都是由12門火砲組成;軍砲兵則是設置砲兵指揮部,由流動的旅級砲兵指揮單位指揮各個獨立砲兵營組成。事實上二次大戰美軍砲兵與德軍砲兵在外觀跟組織上唯一的差異是,除了少數由騾馬駝載的山砲單位外,所有的美國砲兵都是摩托化或自走砲單位。
如同德軍在二次大戰的成就,美國砲兵在集中大量火力打擊單一目標上也有相當卓越的成就。美國砲兵學校在戰前發展的火力指揮技術與美國高度發達的無線電工業,讓美軍砲兵可以快速有效率地集中數個砲營的火力。而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更讓美國砲兵可以常常施展這樣的戰術。美軍砲兵指揮技巧的最高度表現是所謂的「同時彈著」射擊,藉由良好的通訊與強大的運算能力,二戰的美國砲兵可以讓位在不同陣地、多個不同砲兵單位發射的多群砲彈,在同一個時間抵達目標上空。而美軍在1944年開始部署的定時信管,不但讓榴彈砲空炸威力大增,更成為西線空曠地上德軍的惡夢。
唯一美國砲兵趕不上德國同業的地方是如何集中指揮數個師的砲兵。不像德國人的彈性傳統,美國人在指揮管制上顯得僵硬而缺乏彈性。當德國指揮官樂於把手中的砲兵借給友軍單位時,美國指揮官非常堅持要擁有自己轄下單位的完整指揮權。無論是上下層級間還是鄰近友軍間,美國指揮官如法國人一樣,軍、師之間不願意互相支援、各師間也不願意相互調用。
在東線的最後一年,德國指揮官們最大的課題是如何阻止紅軍愈來愈強大的裝甲單位深入突穿德軍薄薄的防線。如同法軍1940年面對的困境,當裝甲部隊深入陣線後方橫衝直撞的時候,德國砲兵不僅主要任務便成反戰車戰鬥,通訊、補給與聯絡的問題更讓德國砲兵難以集中火力,交通線組斷後更讓砲兵單位難以脫離戰場。而1944年底突出部攻勢初期的成功,更突顯了德軍砲兵機動能力的低落。雖然德國人在最後一擲中集中了大量的火砲,但在最初的突破後就缺乏適當的交通工具可以讓這些砲兵隨著裝甲部隊前進。雖然德國裝甲兵與步兵在森林中與美軍苦戰,但在缺乏砲兵支援下德軍幾乎難以消滅美軍抵抗。
東西兩線上的困境,讓二戰結束時的德國砲兵看起來像是那些在大戰爆發時被日爾曼鐵蹄蹂躪的對手。數量上的劣勢與缺乏聯絡與機動能力,讓德國砲兵成為坐以待斃的鴨子。就如同1940年德國人的對手一樣,此時砲手們的自我犧牲精神與高超戰鬥技巧都不再能對最後的結果產生任何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