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陸軍指參學院叢書第六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紅軍夜間作戰

克勞德.R.薩蘇

美國陸軍指參學院

198211

 

譯 者:賴正庸
聲 明:本文翻譯僅供英文練習及學術研究備忘使用,著作權歸美國陸軍指參學院及原作者所有。本譯文所有著作權歸譯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授權,不得複製、重製或引用本譯文之部分或全部。

 

 

 

  滿州戰役

  歷史學者對二次大戰初期席捲歐洲的德國閃電戰速度與震撼效果多有研究,但對1945年八月紅軍在滿州的閃電戰鮮有討論。在歐洲戰場最後階段,由於強調日夜連續不斷作戰與夜間攻擊,紅軍每日前進速度已可與1941年德軍在俄國的速度相比擬。歷經多年持續戰鬥後,蘇聯夜間作戰包括了從小部隊上刺刀肅靜攻擊,到柏林戰役中包含了夜間轟炸的方面軍等級複雜聯合兵種作戰。在對抗日軍的滿州戰役中,蘇聯展現出所有自對德戰爭中習得的經驗、技巧。紅軍在遠東達成的戰略奇襲規模遠超過了德軍在巴巴羅莎作戰中的等級,而滿州戰役中時間的敏感性、涵蓋的巨大距離和迅速且完全的勝利,令某位蘇聯將軍兼歷史學家形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短、戰果最巨大的戰役」。而一如預期,夜間作戰扮演了吃重的角色。

  蘇聯在滿州的作戰於五月8日歐戰結束3個月後展開。蘇聯心臟地帶長期受德軍威脅,史達林一直拒絕對日宣戰,而雖然1941年四月簽定了日蘇中立條約,蘇聯仍在滿州邊境部署了3540個師兵力。在1945年初雅爾達會議中,史達林承諾一但與德國戰爭結束,蘇聯將協助其盟國對日作戰。而為履行承諾,自1945年四月起蘇聯對將來臨的遠東戰役開始進行嚴肅的準備工作。在人員物資轉用至新戰線上,俄國人透過西伯利亞鐵路,將超過30個師兵力與難以計量的物資,自東歐運輸跨越9,00012,000公里距離,沿著滿州邊界建立了3個新的方面軍:西北方的後貝加爾方面軍、東北方的第2遠東方面軍和東方的第1遠東方面軍。每個新方面軍都由指揮官、參謀人員和富有在與歐洲相似地形上執行任務經驗的單位構成,是故第6近衛戰車軍團與第53軍團因其在喀爾巴阡山區的表現被編入後貝加爾方面軍,以有效突破滿州西部大興安嶺山地。而來自東普魯士的第39及第5軍團則因有豐富的要塞地帶戰鬥經驗,分別編入後貝加爾方面軍及第1遠東方面軍,以突破日本關東軍的國境築城地帶。同時蘇聯成立了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Marshal Vaeilevsky)領導的戰區級遠東司令部,以面對滿州巨大空間、蠻荒山地和未開發土地所帶來的挑戰。到八月時3個方面軍已擁有約1,500,000兵力、火砲迫擊砲26,000門及戰車和自走砲5,500輛,及3,809架飛機。

  關東軍佔據防禦有利地形並設有一系列要塞設防地帶,但現在只剩下一具空殼,大部分可靠的部隊都已調往其他戰區,只有6個師團是在1945年一月前成立,此時關東軍包含朝鮮半島、庫頁島等兵力只有120萬,最顯著差異是關東軍1,155輛戰車只約當3個蘇聯方面軍1/5,更遑論蘇聯戰車在裝甲、火砲、機動力上都狠狠輾壓日製戰車。紅軍火砲數量優勢大約也是5:1,在飛機數量上則享2:1優勢。由於情報上嚴重失誤,日方不僅錯誤評估蘇聯威脅更未發現蘇聯軍隊開始集結,但即便如此日軍還是認知道自己嚴重缺乏準備。當紅軍襲來時關東軍正在進行戰略方向調整,由原本的西伯利亞侵攻事態轉為國境遲滯守備、於滿州中心設置強固防線迎擊穿入敵軍之勢態,透過一連串堅強抵抗陣地消耗敵人力量、引誘敵人過度延伸補給線。

  相較於柏林戰役,蘇聯人這次非常謹慎小心地營造奇襲優勢,包括自歐洲向遠東秘密移動部隊(共運送了2個方面軍、3個野戰軍和1個戰車軍團),只有4個人知道各方面軍或軍團的所有作戰計畫,所有書面決定都只出現在地圖上,所有命令都是口頭命令。直到開戰為止蘇聯人行為舉止一如日常,未搬遷任何平民百姓也沒有限制部隊休假。部隊僅在夜間集結,後貝加爾方面軍將所有裝備物資都進行偽裝,並以PO-2觀察機從空中檢查各單位成效。無線電通信頻率也保持原狀。在第1遠東方面軍所轄自伯力到興凱湖之間,第5軍團各部抵達後僅於夜間進行鐵路卸載,並且決不停留於人口稠密地區;防備關東軍入侵的各項要塞築城工作持續進行,並在次要方向上進行假的集結以迷惑日軍;甚至連方面軍司令梅列茨科夫元帥都喬裝上任(偽裝成一名國境守衛搭乘火車穿越西伯利亞以自行蒐集情報)。最後蘇聯人選擇在不適宜作戰的雨季進攻,正如同他們1944年春天在泥濘中發動攻勢一樣。而經過這一且努力,紅軍自評有極大機會在滿州戰略奇襲關東軍。

 

11. 滿州戰役

  要達成奇襲一個基本要素是在八月9日午夜過後由3個方面軍同時發起夜襲,而因為之前的疏散與偽裝,各參戰部隊需自後方集結區行軍2080公里距離才能通過國界。穿透國境防禦後重裝甲部隊將經多條軸線直衝滿州心臟地帶,但僅有第1遠東方面軍面對的國境防禦陣地較為堅強。計畫中後貝加爾方面軍與第1遠東方面軍將於滿州中南部會師,在關東軍有時間後退進入內部防線前將日軍分割、包圍。攻擊重心置於後貝加爾方面軍方向,其前鋒於0010時發起攻擊,主力部隊則在0430時通過國境。在強調速度與先佔關東軍防禦陣地下,俄軍部署了強大的前鋒軍力,以於達成最初突破後產生強大動能,帶領主力部隊達成目標。強大的前鋒由裝甲與機械化部隊組成,並配屬自走砲和工兵部隊加強。

  在考量日軍防禦及對速度、戰力和奇襲需求下,後貝加爾方面軍選擇由第6近衛戰車軍團擔任前鋒。由於日軍認為受到高度2,000公尺、綿延300公里寬的大興安嶺阻隔,紅軍絕對不會挑選這個方向作為主攻方向,因此俄方判斷不需要進行砲兵及空中火力準備。由於作戰區為半沙漠地帶,第6近衛戰車軍團大部分利用夜間穿越以降低戰車引擎與人員負擔,到9號日落時,該軍團已前進150公里達到大興安嶺隘口。在其南方,第17軍團與蘇聯-蒙古騎兵機械化集團在幾乎沒有任何抵抗下分別沿多個軸線東進了5055公里距離。而北方的第39及第36軍團則以幾乎平行的廣正面前進60公里之遙。

  僅有位於方面軍北方側翼、循兩條軸線前進的第36軍團,遭遇到持續的抵抗。由1個驅逐戰車營、1個火箭團、1個輕砲兵團、1個自走砲兵營及1個小口徑防空砲團加強的前鋒部隊10日度過了雨季氾濫的額爾古納河。分遣隊指揮官伯瑪索夫將軍(General V. A. Burmasov)決定夜間急襲海拉爾。為達此目標,他部署了一個果敢但難以控制的鉗形運動,第205戰車旅調頭從東北方進攻,在2300時被阻擋前奪取了鐵路調車場及市郊的工人住宅區;原本繞過城市設防陣地、已在海拉爾東方的第152步兵旅則向南弧形轉頭,由東南方發起攻擊。堅決的抵抗將該旅阻止在市區外緣直到黎明,而6小時的延遲打亂了原定152旅與第205戰車旅同步發起進攻的時間表,使得鉗形攻勢僅獲得部份成功。此時第205戰車旅再次被抽出,朝原定目標大興安嶺隘口前進。經果轟炸和第94步槍師(取代第205戰車旅)、293步槍師連續兩天攻擊後,俄軍終於奪下海拉爾。而該城西北與西南方的要塞地帶支撐到八月18日,直到完全為空中攻擊與砲兵摧毀殆盡為止。

  第1遠東方面軍由3個聯合兵種軍團和1個機械化軍組成,八月9日自最東方的蘇聯濱海邊疆區出發攻向日本第1方面軍據守的國境嚴密設防地帶。狂風暴雨將原定0001時的攻擊發起時間推遲到0100時,熟悉日軍要塞工事的國境警察首先於0030時發起威力搜索行動,連級指揮官攜帶經由無線電截聽、地面觀察及有限空中偵察結果繪製的日軍防禦陣地圖。大雨濃霧使俄軍取消了原定的大規模廣範圍砲兵準備,及使用探照燈照射使日軍眼盲的行動。但在狂風暴雨下的攻擊完全地其襲了日軍,據點內的日軍驚慌地醒來發現他們已被前鋒部隊繞越、正被第二梯隊部隊攻擊中。

  國境要塞地帶為40公里長、30公里深,包含了295座永久砲兵陣地,其中超過100座擁有鋼筋混凝土掩體和裝甲砲塔,其中最堅固的是由3條河川和沼澤環繞的駱駝峰要塞。駱駝峰要塞陣地包括了斷崖、反戰車壕、深達6圈的鐵絲網以及305-mm410-mm巨砲組成。俄軍砲兵、自走砲於夜間進入陣地實施偽裝,以支援破曉時發動攻擊。第144步槍師的一個營則趁夜包圍山峰進入準備位置。在駱駝峰獲得成功的方法並不獨特,於攻勢首日俄軍摧毀或繞越所有前線要塞,將殘留抵抗交由砲兵或空中攻擊摧毀。在取得戰術奇襲下,第5軍團的步槍師於八月9日夜間前進了46公里。

  如同在後貝加爾地段,第1遠東方面軍在東滿州的各軍團以多縱隊、分散軸線方式進攻。在這種情況下,部隊指揮與控制面臨極大挑戰,特別是在夜間。不似後貝加爾方面軍,第1遠東方面軍所轄部隊以單一梯隊方式前進,以更快速地通過困難、無地圖且幾乎沒有道路的地形,並有利於繞越堅固築城地帶,如位於黑龍江省含有420個碉堡的密山地區。鄉間簡陋道路雖可供前鋒戰車部隊通過,但無法承受後續步槍師、砲兵、摩托化運輸隊輾壓。為解決這個問題,第1紅旗軍團指揮官、夜間作戰專家貝羅波羅多夫將軍(General Beloborodov),命令每個師必須於針葉林中自行修築23條道路。

  貝羅波羅多夫將軍部隊接受過山岳、森林及沼澤地作戰訓練,並數十年來長期駐守在蘇聯國境針葉林地帶。貝羅波羅多夫將軍選擇了一個與1938-39年蘇日邊境衝突期間相似、且已與手下軍長們充分討論的作戰計畫。第35軍團於六、七月間於相同地形實施一系列營、團、師級演習,特別是該軍團主攻方向位於興凱湖北側,而日軍認為該地區遍佈沼澤難以通行、疏於防守,因此訓練特別重要。這些戰術與訓練結合了謹慎的安全防護、詳盡的欺敵技術、傾盆大雨和夜暗掩護,確保了奇襲。於第25軍團區域,大雨噪音有效掩蓋了0300時出發的前鋒部隊行動,軍團其餘部分與第一線其他軍團的主力,有的必須通過更困難地形、有的則預期會遇到日軍抵抗,將推遲到0830發起攻擊。

  雖然考量到其優先性不若松針般深深穿入的後貝加爾與第1遠東方面軍,滿州北部的第2遠東方面軍主要目的在綁住關東軍準備最完善、訓練最精良部隊。該方面軍於0100時發動的廣正面夜間攻擊特別值得記述,因為在這場夜間作戰中海軍黑龍江艦隊也參與了對江中島嶼的攻擊。海軍砲艇參與了9日夜間第361師對松花江口北方的塔塔島的攻擊,及12日夜間對富錦的攻擊,雖然直到13日稍晚俄軍才控制富錦。另一場堪稱蘇聯標準範例出現在庫頁島,第16軍團第79步槍師指揮官趁正面攻擊吸引日軍注意時帶領一個團橫越沼澤,於及腰水深涉水而過出現於日軍要塞後方。在這場發生在八月13-14的果敢行動前,俄軍攻勢已經被阻礙達兩天之久。其他的夜間攻勢,如在牡丹江造成日軍嚴重損失激烈的日夜不間斷行動,都可看作是俄軍於滿州戰役中充分運用其夜間作戰經驗的成果。俄國人自豪道:

黑暗是我們充滿威力的盟友,協助蘇聯部隊持續攻擊並發動突襲。日本人一直自豪夜晚是他們的必勝王牌,但所有他們試圖在夜晚取得成功的努力到頭都是一場空。

  八月23日,史達林宣布滿州戰役已圓滿成功。10天後,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結  論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並非唯一成功實施夜間作戰的主要交戰方,1939年德軍便於波蘭夜間追擊撤退中的波蘭軍隊。北非戰場上更常利用夜色掩護行動,因為日光提供了防守方各種優勢,從艾爾阿拉敏到突尼斯,每一場主要攻勢都是在夜間發起。西西里的追擊行動24小時不停歇,而在義大利和法國美國第3步兵師將夜間作戰發展為標準程序,並發展出成熟的執行技巧。他們視夜間攻擊與日間攻擊差異,僅存在於管制程度的不同。美國第104步兵師指揮官在本土時就接受了特殊的夜間作戰訓練,使他們得以在荷蘭與德國發動超過100次成功的夜間攻擊;美國第30步兵師在法國、比利時、荷蘭與德國也取得了類似的成功。當戰場的天秤傾向另一方時,德軍在東線使用夜間作戰的次數也愈來愈多,而同時蘇聯人也不斷逼迫他們在夜間作戰。在西方,同盟國的空中優勢與強大火力也迫使西線德軍轉向夜間作戰。

  但這些夜間作戰與蘇聯的方式不同。紅軍野戰方式從最初幾乎完全倚賴偷襲和刺刀,逐漸發展到基於速度、火力和積極性,而蘇聯愈來愈常實施夜間作戰,且以遠超過任何其他二戰參戰方的規模實施。蘇聯式夜間作戰的特色在於強調有力的威力搜索、前鋒部隊及第二梯隊作戰。於戰爭後段(1943-1945),紅軍作戰反映出他們所發展出可觀的技巧、訓練及領導能力。雖然這些作戰並非每次都會成功,但這些作戰的出現,至少在戰爭後三年,是在一個漸進、不屈不撓西進的大架構之中,且同時夜間作戰規模也日益擴大、頻率愈來愈高。對蘇聯夜間作戰進行檢驗,會發現反映出了紅軍動態的本質與拒絕僵化地實施作戰。

  一如預期,隨著紅軍命運的退潮與再起,大戰期間蘇聯夜間作戰的發展也非一路平順。最初增加夜間作戰頻率的驅動力來自早期的成功,以及德軍掌握空權的刺激。於莫斯科反擊中,西部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曾發出一到特別指引要求:「大規模奇襲夜間作戰」。事實上這道命令是指有限目標的小規模行動,當史達林格勒之戰後戰略平衡改變方向,蘇聯也開始考慮於夜間實施更具野心的攻勢行動。到1943年中當人力、裝備資源都確定站在俄國人這一方時,紅軍參謀人員開始規劃更大規模夜間作戰,已充分利用新近發掘出來戰車軍團的機動力與攻擊力。

  隨著德軍防禦愈來愈熟嫻與對退卻中的德國人保持不眠不休的壓力,蘇聯以夜間作戰來回應特殊又變化多端的挑戰。舉例而言在札波蘿茲,俄國人在日間攻擊失敗後代以夜間攻擊((這也是第一次方面軍規模的夜間作戰)。同樣地聶伯河之戰起初的失敗激發了下一階段對夜間作戰的改進,無力自布克林河灣橋頭堡中突出促使紅軍最高指揮部(Stavka)決定將第3近衛戰車軍團、第7突擊砲兵軍、第23步兵軍及其他單位,於夜色掩護下轉移至較小的盧特茲橋頭堡。各單位在幾乎未被德國人發現下運動了130200公里不等距離,接著成功打開盧特茲橋頭堡一路衝向基輔。本次作戰充分展現日夜持續攻擊的特徵,更值得記述的是本作戰中首次實施戰車軍團第二梯隊單位於夜間超越第一梯隊的行動,而這種戰術在1944-45年更為普及。

  相較於1943年在盧特茲和基輔的成功,方面軍層級夜間作戰範圍在1944年顯得較為受限。1944年紅軍運用夜間作戰主要在加強追擊、收縮包圍和超越水域障害以減少延誤和傷亡等方面。對夜間作戰漸倚賴增顯示想要對奇襲及主動(永遠是作戰時俄軍最重要考量)的慾望,呈現在第3、第4烏克蘭方面軍1944年南方的行動中,充分利用大雨、泥濘加強夜間奇襲效果。

  當1945年蘇聯發起最後大型攻勢時,節約人力與達成奇襲的需求鼓舞了夜間作戰。在這種情形下,在威力搜索、前鋒箭頭、及其他設計使德軍失去平衡並持續施加壓力的日夜連續攻勢行動中夜間作戰仍扮演重要角色。整個年度的作戰行動由包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日夜連續作戰削弱德匈聯軍開始,以雷霆萬鈞的滿州作戰終結,同時見證了維斯瓦河-奧格河及東普魯士攻勢中大部份的成功夜間戰鬥。雖然這些作戰中主要包括了追擊作戰中運用前鋒部隊,以及技巧地於夜間投入第二梯隊,它們同樣包括了多樣化的夜間作戰:騎兵夜間襲擊交通線、夜間轟炸交通線及城鎮等等。一長串的夜間強襲轟炸行動,例如摧毀位於東普魯士的蒂爾西特(Tilsit)。

  戰爭的最後幾個月同樣見證了從柏林到滿州的多方面軍層級作戰。在柏林朱可夫的方面軍未若科涅夫部隊那般成功,但兩者面對不同的情境和敵人。朱可夫在秘匿作戰準備、錯誤部署威力搜索營,及威力搜索實施時間太靠近真正攻擊發起時間以致無法迷惑德軍上飽受批評,但或許也是從這些錯誤中吸取經驗,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滿州組織了一場驚人成功的夜間作戰。3個分隔甚遠的方面軍,各自轄下的軍團、師以大間隔分離的縱隊隊形,充分利用天候條件與夜暗、以無以倫比的秘匿行動發起攻擊。在滿州山地針葉林困難地形中,紅軍以高度機動化、快速前進的縱隊遂行夜戰。地形上的困難只有在海拉爾稍微拖延了紅軍前進速度,但遲滯的主因還是他們那野心勃勃的作戰計畫──兩個遠遠隔開的部隊在夜間各自迴旋掉頭,並在精確的時間點發起協同攻擊──證明了困難度太高、實在難以達成。值得注意的是,在19421943兩次災難性的夜間空降行動之後,蘇聯人並未在次試圖於滿州進行空降行動。紅軍確實在滿州與朝鮮進行幾次戰鬥空降行動,但都是以小部隊奪取鎖鑰地點或設施。紅軍確實成功地掌握並維持戰場主動並將傷亡降到最低。

  雖然有時俄軍夜間作戰會承受嚴重傷亡甚至失敗,如在卡爾可夫,但並非常態。東線久經戰陣的德軍軍官多認為在夜間作戰上俄國人有「與生俱來的優勢」,特別是在夜間滲透戰術、偵蒐、部隊運動與集結等面向上。某位德國將軍指出蘇聯發展夜間步兵、裝甲系統化攻擊概念逐漸削弱了德軍防禦能力,他承認紅軍的夜間作戰通常都會成功。其他德國軍官則批評俄軍1944年的夜間作戰行動缺乏秘匿觀念未管制車輛燈火,但白俄羅斯戰役所達成的巨大奇襲,證明了俄軍能夠且真正可以做到隱蔽大規模部隊運動,只要他們認為隱蔽是必要的。

  俄軍夜間作戰的成功很大部分歸功嚴格訓練,以及自錯誤和失敗中學習的能力。吝於讚美的德國將領們,對俄國人學習對手的能力也相當予以肯定。蘇聯高司計畫人員不僅定期分析紅軍作戰表現,同樣也對德軍進行詳細分析,以找出自己關鍵性的錯誤。這種分析習慣從上下向一直到軍團甚至師級幕僚單位。

  雖然蘇聯戰鬥領導人們切確意識到「任何戰役的成功大部分取決於準備的程度」,但夜間作戰卻沒有固定訓練標準,某些部隊刊行了有關夜間作戰觀念的特殊指引,但其他部隊還只是沿用標準準則。這並不難理解,就如同在許多美軍單位中也會有各自的發展重點和標準作戰程序,因此在戰爭期間也有某幾個美國師因其夜戰能力強大特別出名。而至少到了1945年,相較於美軍或德軍單位,蘇聯夜間作戰訓練已經非常廣泛實施且內容緊湊。

  在主要攻勢之間的空檔,有時數星期之久,俄國人會在與下次作戰類似地形上實施嚴格訓練,以實體模型與實彈實施聯合兵種演習。例如進行要塞地帶突破訓練時,即包括了以地圖和地形模型進行指揮所演習,接著實施實兵偵蒐;演習中特別強調聯合兵種協同、相鄰單位偕同以及「展現大膽又機靈的主動性」。總參謀部戰爭經驗研究委員會針對軍官發行了關於要塞地帶突破作戰的手冊,其中規範了軍團和集團軍層級的集中化訓練,包括關於設立訓練中心以訓練軍、師級指揮官如何規劃詳細作戰計畫,鼓勵「指揮官果敢但合理的主動性」。雖然並沒有關於夜間作戰訓練的類似文件,但某位當代蘇聯分析家指出自1943年起「幾乎師所轄各團」全數進行夜間戰鬥訓練,以維持高作戰節奏。就戰爭末期最後攻勢看來,這基本上應該是正確的。於東普魯士作戰中,每個師都有3個營特別接受夜間作戰訓練,並且至少有一半訓練在夜間實施。其他營則接受要塞地帶攻擊、追擊作戰及前鋒作戰訓練,且這些訓練中都包含有夜間戰鬥科目。刊行的野戰準則建立了某種程度的統一,特別在指揮與管制方法上。

  雖然蘇聯付出極大努力分析戰爭開始以來夜間作戰的演化與成長,但過程中他們似乎並未充分注意到這些作戰如何在各層面影響了戰術的發展。例如,明顯地所有蘇聯單位並未在同樣程度上實施夜間戰鬥,雖然在日夜連續追擊、渡河與縮緊包圍圈等層面上相同。1944年野戰準則描述夜間行動為「經常發生」,但仍需謹慎注意計畫概念必須簡單並在任務上有所限制,同時攻擊運動需短、直接。複雜的運動仍然是嚴格禁止。戰後不久重要的軍事領袖們注意到這份準則中許多限制都已過時,1946年庫茲涅索夫中將指出「在現代戰鬥方式下,夜暗已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戰術經驗指出陸軍中任何兵種都可以參與任何一種形式的夜間戰鬥」。

  當代蘇聯評論家及分析家回應了這樣的看法,他們爭論夜間作戰是否仍然適用於現代戰爭。他們特別提出成功的三個關鍵議題:第一個議題是可供夜戰準備的日間時數長短,一份關於16個步槍師戰爭期間夜間攻擊經驗的研究顯示,攻擊準備時間在214小時之間,但其中日間準備時間在17小時間。有限的日光限制對地形的偵查,並造成資淺指揮官和幕僚人員難以規畫作戰計畫。目前蘇聯的目標是在白天允許足夠時間進行夜間作戰計畫,並在訓練中讓相關人員了解相較日間作戰,夜間作戰需要更多計畫時間。

  第二個議題是指揮與管制,這部分二次大戰中蘇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成功。紅軍在札波蘿茲的成功除了依靠野戰準則中的管制方法外,也包括了利用白色油漆、信號工具等創新。在柏林,指揮與管制在最初的成功後就崩解,特別是使用探照燈和德軍的逆襲造成更大的混亂。在滿州蘇聯人似乎克服了這個問題,指揮與管制都十分傑出,克服了在廣泛空間中移動大型單位、困難地形中分離的前進軸線等挑戰。俄國人總結他們克服指揮管制問題的方式是:

將指揮所設於靠近部隊之處,建立固定程序及時將指揮官與幕僚向前推進,依照戰線變化以預設光線信號標示指揮所與觀測所、通信中心位置,以及於戰鬥時利用將參謀軍官派至單位中。聲音、光線訊號再以無線電重複發出以確保通信暢通。

  第三個關注議題是「部隊高昂士氣品質」,依蘇聯定義包括了道德勇氣和求勝意志。在每個部隊與每場戰役中蘇聯政工人員持續進行教育性宣傳,提供必要的戰鬥心理準備。政工人員影響力強大,持續有效地散播對敵人恨意,例如敵人的首都被描述為「法西斯禽獸的巢穴」。在重大戰役前夕,政工人員點燃部隊狂熱愛國情緒,數千人齊唱歌頌共產黨與共青團,他們也宣傳黨員的英雄事蹟。如同加強訓練一般成功的夜間作戰也更需要心理準備,蘇聯夜間作戰的優勢至少部分可歸功於政工人員有效的掌控。

  最後,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夜間作戰時,若未同時討論其推力、重點及未來應用是不完整的。在相當程度上夜間作戰的推力來自史達林與紅軍最高指揮部,因為在戰略上以及某些程度的戰術發展上,都至少是由史達林本人或紅軍最高指揮部的代表,如華西列夫斯基將軍和朱可夫元帥,所正式許可的。紅軍最高指揮部代表的功能是確保方面軍及多方面軍作戰各層面之協調並以必要的熱情、決心與技巧加以執行。因此除了最高指揮部層級管控外,方面軍、軍團指揮官有時可得到授權貫徹其本身的戰略或作戰計畫,例如白俄羅斯戰役中貝羅波羅多夫將軍打開第43軍團包圍的夜間攻擊。在此案例中,軍團指揮官貝羅波羅多夫將軍建議發起一場戰車開啟頭燈的夜間攻擊,而這樣不尋常的計畫是由方面軍指揮官與紅軍最高指揮部代表兩者同意。最高階指揮官並不畏懼進行實驗或針對個別情況量身打造作戰計畫,特別是在1943年之後。隨著不斷戰勝德軍蘇聯指揮官也愈來愈有自信,漸漸地試驗與計畫調整的權力也下放較低階層指揮官,例如顧沙考夫斯基上校在緬濟熱奇的行動,以及賦予營及指揮官實施威力搜索時的自由度,和前鋒部隊旅長的決定權。只有最有經驗的指揮官會獲選擔任這些任務,依據前第1近衛戰車軍團指揮官、兩次獲頒蘇聯英雄的卡圖庫夫將軍指出:

向來會從有優秀戰鬥紀錄的單位中指定第一梯隊、前鋒和偵搜部隊指揮官,那些已證明自己大膽且勘做出重要決策的軍官們…前方梯隊軍官認知到哪怕是顯現出最微不足道的優柔寡斷都可能造成上級指揮官的全般計畫失敗,他們被挑選出來的原因就是因為主動、無畏和勇敢的特質。

  此時除了集中控制外,主動和大膽有極大的自由空間。崔可夫將軍與庫茲涅佐夫將軍同樣寫下必須在夜間大膽行動。在近期著作中,前戰時蘇聯營團長,崔特雅克將軍(General I. Tretyak)用布爾什維克革命中註明軍事指揮官佛朗茲將軍(M. V. Frunze)創造的「方法」一詞來形容主動性要求:

此一方法的基本是觀念是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或不可改變的,任何流過或改變的事情、任何工具、任何方法都可適用於相對應的情況,指揮官的技能顯示在能從手中各式工具中挑選出特定情況下可達到最佳結果的那個。

  崔特雅克將軍繼續將戰鬥界定為「大腦的鬥爭,智力上的衝突」,並談到指揮官必須是「大膽思考、學問札實」的人。曾於歐洲指揮第28軍團、在滿州指揮第39軍團的盧欽斯基將軍(General A. A. Luchinsky)最近觀察到:

主動性經常反映在,在沒有高層命令下指揮官獨立決定達成某一總體目標,即便當下情況與先前資深指揮官所下指令不同,但在個人觀念與當前情勢上是最好決定。

  對蘇聯來說「考量武器與裝備,創造性地應用戰鬥經驗」是一句口號。戰爭期間俄國夜間作戰所強調,以及反映在今日蘇聯著作中的在資深指揮官觀念架構下的主動、無畏和勇敢。這與7個基本的蘇聯作戰藝術和戰術原則完美地一致,特別是奇襲原則、戰鬥主動性與機動性原則以及快節奏作戰原則。

  蘇聯方面對夜間作戰的預測是可能是將退回十九世紀末的情況,而不再像二次大戰中一般,以多個方面軍進行聯合兵種大規模夜間作戰,二戰經驗戲劇化地讓蘇聯得出未來將不再可能完成夜間大部隊聯兵作戰的結論,同時今日蘇聯軍事著作也不再強調過去戰時的成功(近日蘇聯著作傾向於將夜間作戰視為不那麼成功)(譯者註:本文發表於1982年)。現代戰爭以現代的節奏不斷變換面目,但作戰基本原理和成功方法是不變的。自本研究中清楚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夜間作戰已成為蘇聯作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個事實不會為今日蘇聯計畫人員或指揮官所遺忘,而這部分西方國家或許是太不注重(美國陸軍部「小紅書」標題「蘇聯陸軍作戰(1976)」中幾乎沒有提到紅軍的夜間作戰,僅僅指出,蘇聯所強調的高作戰節奏意味著24小時連續不停的戰鬥)。蘇聯利用多樣化受手段的夜間作戰達到奇襲並掌握戰場主動,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衝突中他們傾向持續這樣做。除了目前夜視裝置發展、使黑夜變成白天外,美國軍方計畫人員與軍官,特別是那些學習空地戰鬥者,應特別注意歷史上與現代蘇聯軍隊強調夜間作戰的特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賴正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