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提升部隊戰力,及新兵器訓練、新戰術教育日常訓練的必要措施

 

補充學校

 

  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一樣,為了教育實施目的而設立了各種學校。學校是軍中龐大的教育組織,不但提供了士兵受教育晉升下士官的機會,更是各種習得最新軍事知識的場所。

  學校除了少部分的訓練課程僅限於將校入學,大部分的訓練課程都是提供給下士官進修之用。

  陸軍學校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以下就以昭和十二、十三年期間為基準作一介紹。

  第一類是所謂的「補充學校」,作為新進人員養成補充之用,包括了:陸軍幼年學校、陸軍士官學校(陸軍預科士官學校、陸軍士官學校、陸軍航空士官學校)、陸軍預備士官學校、陸軍教導學校等補充學校。除了陸軍士官學校有少數來自部隊中入學者外,這些學校都是提供給完全沒有軍隊經驗的人接受訓練的場所。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來自於中學校的畢業生。

 

undefined

 

  陸軍士官學校,位於今天東京市ヶ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軍官養成的搖籃在陸軍是「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在海軍是「海軍兵學校」(簡稱「海兵」)。在當時陸士與海兵都是中學畢業生眼中第一流得大學學府,與普通文科大學相較,陸士與海兵不僅要求學生身體強健、視力優秀(裸視1.0以上)、精神頑強,學科能力更是高度要求,所以每年招生時錄取率都在10%以下。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明治八年創校,從明治十年到廿二年間共有1,285名稱為「士官生徒」的畢業生畢業,而其中明治十三年到十七年間沒有畢業生。而從明治廿三年畢業的學生改稱為「士官候補生」,從明治廿三年第一期士官候補生到昭和廿年第五十八期,總共有37,461名士官候補生畢業。

  在昭和十年代之前每年畢業生約300人,但到了昭和十二年戰爭爆發,每年畢業生都增加百人左右,而到了昭和十五年則一舉畢業了1,700人。昭和十五年畢業生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在「支那事變」爆發後陸士又特別舉辦了第二次入學測驗的緣故。

  從昭和十六年開始到昭和廿年每年畢業生在2,200~2,300人上下,昭和廿年六月第五十八期士官候補生畢業,是終戰前最後一批陸士畢業生,而當時仍有第五十九期2,850人、第六十期4,700人、第六十一期5,000人在校。

  陸士的入學資格包括三種:

  第一種是1619歲普通中學畢業考試及格者。

  第二種是現役軍人中未滿24歲的現役士官(稱為「下士官」),或年齡未滿25歲的現役幹部候補生、操縱候補生。其中幹部候補生需完成在營考試,操縱候補生則必須是各個飛行學校畢業,已經取得飛行員資格者。

  第三種是不需要參加入學測驗的陸軍幼年學校畢業生。陸軍幼年學校招收1314歲的學生,以軍人精神教育與土通學科教育為主,修業三年。在大正時期陸軍幼年學校一度廢止,在昭和時代復活後共設有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等六所,每校每年畢業生150人。

  在大正年間中央幼年學校本科與陸軍預科士官學校合併,而到了昭和十二年八月陸軍士官學校預科從陸士本科中獨立出來。在預科本科分離前陸士在東京的市市谷(現在的日本防衛廳),而當兩者分開之後陸士本科搬遷到神奈川縣相武台;陸士預科則搬到埼玉縣振武台,原本的陸士校址則供作「大本營」之用。

  昭和十二年成立了航空士官學校,由陸士預科畢業生獲選為航空兵科者進入就讀。最初的校址在埼玉縣所澤飛行學校舊址,後來則搬遷到埼玉縣豐岡的修武台,到終戰時有4,476名畢業生,而另外有4,480人在校就讀。

  前述相武台、振武台、修武台的名稱都是由天皇御賜的。

undefined

  陸軍幼年學校在各地都有設置,圖為陸軍中央幼年學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陸士預科畢業生

  陸士預科修業年限為兩年,除了軍事訓練外也教授高校課程。

  陸士學生全部住宿,由各區隊組成中隊,由各中隊組成學生隊。中隊長是現役軍官,而陸士預科校長為中將編階。

  陸士預科的生活每天五點半起床、六點半用早餐,在這一個鐘頭裡面除了盥洗、歹掃環境之外,也要到學校附近的神社參拜。參拜時要向皇宮與故鄉遙拜。

  上午的課程包括了日本語(國語)、外語(英文、德文、俄文、法文、中文等等)及普通科目,下午時間則在區隊長指揮下從事軍事訓練。一天的課程在下午四點結束,接著是一小時的體育時間。

  傍晚六點吃晚餐,晚餐後則是練習口令一個小時,七點之後到九點是晚自習時間,九點晚點名及朗誦軍人敕諭,九點半熄燈就寢。

  第二年的課程中加入了野外演習,同時在第二年也進行分科。學生可以進入步兵科、砲兵科還是輜重兵科是由上級決定的,一般來說學生都不願意進入輜重兵科。在完成分科後開始實施分科教育,而在畢業前學生可以志願選擇服務地區。

  畢業典禮照慣例由皇族主持,預科生畢業後會分發到部隊實施實地教育。此時被稱為「隊付」,而預科生隊付的單位會稱為預科生的「原隊」;隊付是預科畢業生進入陸士本科前必經的預備教育。隊付的預科畢業生已稱為「士官候補生」,階級是上等兵到下士之間,這是一個軍官生涯的第一步。

  在隊付其間主要目的是讓預科畢業生感受軍隊的氣氛,與一般士官兵不同的是預科畢業生在隊付其間可以出入軍官集會所,見習前輩軍官的言行與經驗。在隊付其間如果原隊動員出征,預科畢業生也要隨隊出征。

 

  陸士本科

  完成五個月隊付訓練之後士官候補生晉升為中士(太平洋戰爭期間縮短為三個月),回到陸士本科接受進一步一年十個月的訓練。昭和十四年後本科訓練改為一年半。

  陸士本科教育中30%是戰術、戰史、軍制等課堂教育,其他時間則是從事兵器、射擊、航空、築城、馬術、軍事衛生及外國語言訓練。

  但是陸士本科所有的教育都是以指揮官養成教育為中心,因此除了前述各項訓練外,也依據前期、中期、後期之不同,逐步進行從小部隊到大部隊的實地訓練演習。

  關於陸士本科的教育過程,昭和十五年的畢業生森松俊夫在回憶錄中指出:

  「在陸士本科教育的前期、中期、後期,學生分別要接受班、排、連的指揮訓練。在訓練的時候,分別由學生輪流擔任指揮官跟受指揮的部隊。而隨著進度,也會在富士野與豐橋的高師原、天伯原等地,實施包含野外宿營與實彈射擊的演習。對於當年只有廿歲的我們來說,這樣猛烈的鍛鍊不但對我們的精神與肉體造成衝擊,同時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人格。當時的訓練因為常常發生意外事故,因此我們這些受訓學生都把那裡當作是地獄一般地看待,或許,這就是當年長官希望磨練我們的方式吧。

  在陸士本科的指揮訓練中擔任指揮官的時候,哀嚎是常常有的事情。只要學生們在演習中指揮不當,被教官毆打、訓斥甚至被踹飛出去都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陸軍基層指揮官是一種死亡公算很高的職業,對於當學生的我們來說,如何開悟看破生死也是很重要的。每當我們害怕、迷惑的時候,就會看著前輩們留下的記錄資料思考。對我來說,因為具備有旺盛的責任感,為了達成任務每每投注最大的努力。對我來說,如果在執行任務的途中遇到挫折無法完成的時候,我自認為即使以生命做為代價,我也要誓死達成目標。每當我想到人生不但是苦短,而且是太短的時候,所有對死亡的不安就消失了。」

  在這樣猛烈的鍛練下,新生的日本士官就從蛋殼中孵化了出來。陸士學生本科畢業後會回到原隊擔任見習士官(軍官),而經過數個月的考核後晉升為少尉。在晉升少尉時原隊會舉行任官儀式,全體人員都必須整裝列隊,由部隊長拔出軍刀進行布達,同時宣告:

  「依據天皇陛下之命令,陸軍少尉○○○○補任○○職務,自此時起需服從命令,恪遵軍規,勉勵職務,若有違失絕不寬容。」

  在這樣的儀式場合中,部隊上上下下都知道有一名新的指揮官加入了他們的陣容。

 

  從幹部後補生到將校之路

  除了陸軍士官學校之外另外一條邁向將校之路即是經由所謂的「幹部後補生」。在入伍新兵中挑選具有較高學歷者擔任所謂的幹部後補生,其中學歷最高的經選拔後施以特別的教育,稱為「甲種幹部後補生」(簡稱「甲幹」),也就是預備役將校。相對於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是常備役軍官,甲種幹部後補生這些預備役將校只有在動員徵集的時候才服現役。

  從昭和十三年到昭和十八年間,在仙台、奉天、豐橋、久留米、熊本等地成立了「陸軍預備士官學校」。甲種幹部後補生入學接受一年一個月訓練後,獲得陸軍少尉的任命。依據法令幹部後補生在接受陸軍少尉任命後即退伍轉入預備役,但是在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期間,甲種幹部後補生接受任命的同時也會接到召集令馬上轉服現役。

  乙種幹部後補生(簡稱「乙幹」)即是預備役的下士官,在退伍時會晉升為中士(軍曹)。

  另外也有提供進修教育的學校,如進行參謀教育的陸軍大學校、陸軍憲兵學校、陸軍砲工學校(陸軍科學學校)、陸軍工科學校(陸軍兵器學校)。這些學校雖然是招收有經驗的將校(憲兵學校是招收現役的憲兵下士官),但是其基本性格仍然是屬於補充學校。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為了補充特殊技術要求的下士官,募集1415歲少年成立了陸軍少年戰車兵學校(昭和十六年十二月)、陸軍少年通信兵學校、陸軍少年飛行學校(昭和十八年三月)。

 

實施學校

 

  第二類是被稱為「實施學校」的單位,總共有十七所。

  實施學校是各兵科的學校,提供專門的兵科將校與下士官隨時入學,進行新兵器使用法與新戰術訓練的短期教育,以讓受教育者回到原部隊推廣新兵器與新戰術為目的的學校。

  以下是昭和十二、三年期間的實施學校一覽,其中有標記者為限定尉官以上才能入學的學校:

  陸軍步兵學校

  陸軍騎兵學校

  陸軍戰車學校

  陸軍野戰砲學校

  陸軍砲兵學校

  陸軍防空學校

  陸軍工兵學校

  陸軍通信學校

  陸軍自動車學校

  陸軍戶山學校

  陸軍習志野學校

  陸軍航空技術學校

  所澤陸軍飛行學校

  下志津陸軍飛行學校

  明野陸軍飛行學校

  熊谷陸軍飛行學校

  濱松陸軍飛行學校

  純粹只有地名而沒有兵科名稱的學校只有兩所,其中戶山學校原本是明治十九年開設的射擊與戰術專門學校,在大正元年將這些部分訓練移轉給步兵學校後,成為了專業的體操、劍術與軍樂隊的訓練學校。

  至於習志野學校是專業的化學戰學校,但是為了避免國際壓力,因此不用陸軍化學學校的名稱,而稱為習志野學校。

  實施學校中有五所飛行學校,而每所飛行學校的教育內容並不相同。太平洋戰爭是完全以航空兵力為主的戰爭,而陸軍飛行學校傳授的傳統航法,在洋上飛行時讓陸軍航空部隊吃盡苦頭。

  所澤陸軍飛行學校是最古老的航空學校,創立於大正八年,其後各個相關學校陸續創立,因此成為單純的飛行訓練機構。

  熊谷陸軍飛行學校是以少年飛行兵訓練為目的在昭和十年成立的,之後昭和十二年引進了氣象航法教育,主要係從事飛行員的基礎操縱訓練。而於昭和十三年到十五年間,從本校陸續分出了東京陸軍航空學校、滿州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宇都宮陸軍飛行學校及太刀洗陸軍飛行學校。

  至於不同類型的專門飛行學校,戰鬥機教育訓練是在明野陸軍飛行學校、轟炸機是濱松陸軍飛行學校、偵察機是下志津陸軍飛行學校。依據不同機種,教育訓練從三個月到九個月不等。

  

各部的學校

 

  最後一類的學校包括了陸軍經理學校、陸軍軍醫學校及陸軍獸醫學校三所,也被稱為「各部的學校」。這三所學校都是在明治時代設立的。經理學校的畢業生以「主計將校」的名稱配屬到各部隊,負責物資的調度補給管理、薪資補給及會計等工作。

undefined

  又被稱為「若松台」的陸軍經理學校 (圖片來源:http://rikusi56.com/img/keiri_R.jpg)

undefined

  位於東京新宿區的陸軍軍醫學校,現址為「國立預防衛生研究所」 (圖片來源:http://gazo-kensaku.sakura.ne.jp/tatemono/guni2.jpg)

undefined

  位於今天東京世田谷區的陸軍獸醫學校,現址為「駒場學員高等學校」 (圖片來源:http://gaagle.jp/gagazine/kiji_img/1604/thum_m/IMG_6931.jpg)

  經理學校測驗的時候只要求裸眼視力○‧七以上(海軍○‧以上),因此常常可以招收到許多有志從事軍旅工作,但是視力達不到陸軍士官學校標準的優秀中學生。在昭和十二年之前經理學校畢業生在部隊不稱呼階級,一律稱為「主計官」;昭和十二年之後則是稱為「主計○○官」,如主計少佐、主計大尉等等。

  而由於人事補充上的需求,在大正十二年到昭和十年間陸軍經理學校並未對外招生,而是由部隊中招募下士官入學,畢業後擔任主計人員。

  基本上主計將校與軍醫將校、獸醫將校相同,都是屬於軍隊中的非戰鬥人員,但是戰爭爆發後主計將校必須指揮野戰貨物場(除了兵器、彈藥之外軍用物資的補充集散單位),同時也需要擔負向前線運補的工作。因此隨著戰爭日益激烈,主計將校也必須拿起武器率領部隊,對抗敵軍或是游擊部隊。

 

 

原載於【MDC第二論壇】( 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 ),FEB 8, 2005

arrow
arrow

    賴正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