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砲兵 On Artillery
著者:Bruce I. Gudmundsson 譯者:庸庸老師(PzGrenadier)
第十章 結論:砲兵的未來
廿世紀野戰砲兵的故事是整個大分野的延續,首先是將火砲和砲兵從步兵的近接戰鬥中移開,使原始的聯合兵種戰鬥劃分成兩個分別的部門。幾乎就在這種情形發生的同時,許多種全新的武器──無論它是迫擊砲、步兵砲、戰車、突擊砲還是最新發展的自動榴彈發射器──都在試著去佔據原本十八、十九世紀時野戰砲兵所扮演的腳色。
傳統野戰砲兵的最新發展加劇了這種分歧。彈底吹氣式與火箭推進式砲彈的發明,讓155榴彈砲的射程已經達到了過去超長程火砲的領域。衛星通訊、大型通信中心、電腦化指管通情系統等,加上「縱深戰鬥」準則和簡化高效率的幕僚作業程序讓砲兵們距離火線更加遙遠。
但無論如何有種趨勢正試著扭轉這個潮流──光纖導引飛彈。最先由美國陸軍紅石兵工廠開發,日本、美國、法國、德國正開發著許多種類似的武器。這些武器的射程從10公里到30公里不等,而它們通常也包含了一個中空裝藥的反裝甲彈頭。這種武器的優勢並非在於射程或酬載量,早在半個世紀前飛彈就可以同時達到這兩個目標,真正讓光纖導引飛彈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導引方式。
利用光纖可傳遞大量資料的優勢,光纖導引飛彈能以過去無法想像的清晰度將戰場畫面回傳給砲手,而透過這些畫面砲手們將可以自一個世紀前砲兵脫離火線以來,第一次「看到」戰場上的情形、真正看到他發射砲彈的目標。雖然現代化砲兵的位置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老前輩更加遠離火線,但他們卻可以如同1870年普法戰爭時一樣,真正「看到」戰場。
這種武器就終結「大分野」以來分歧的潛能是無法估計的。當一名砲手可以藉著一枚他所發射的、飛越戰場上空的飛彈而窺得整個戰場的樣貌,接著他可以親眼看到螢幕中那受害者愈來愈大的影像、最終消失在爆炸中,將有助於解決那當砲兵與步兵分離後,不同兵種間對戰場甚至戰爭的理解。當最後一刻砲手可以分辨目標身上的制服甚至臉孔時,我們可以相信友軍誤擊將會大量減少。當所謂的準確性不再是個錯綜複雜的問題,而只是單純地與武器的設計相關,步兵將不再需要在【擁有強大的火力支援】與【支援火力太過接近以至於自己也會受到傷害】之間作出抉擇。
在某種認知下,光纖導引飛彈的出現等於把時鐘倒轉回到1870年。今天砲兵們需要透過觀測員、圖表、射擊表、電腦、氣象站、砲口速度計和那些磨損的鉛筆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未來將可能只要靠一位從小擅長打電動玩具的年輕人就可以完成。所謂的砲兵技術最終都將消失,最後留下的只有砲兵戰術。
開始翻譯:FEB 5, 2006
完成翻譯:JUL 5, 2016
留言列表